当前位置:育儿大全 >> 新生儿 >> 小儿发烧

小儿发烧


给宝宝测体温的最佳方法

测试时间

 1. 最合适的测温时间?

 觉察到孩子发热时,可以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,这样一天测量6次,可以细致、准确地掌握病情。

 2. 测量体温的方法

 (1)肛门测温法:肛门测温要使用肛表。先将汞柱甩到35℃以下,在肛表头上抹一点石蜡油或食用油,让孩子侧躺在你的膝上,将表从肛门轻轻插入2~2.5cm。妈妈用手扶住,边和宝宝说说话,不要让他感到紧张,3分钟后拿出,用纸巾擦干净,看体温。

 (2)腋下测温法:可用口表。先将汞柱甩到35℃以下,将水银头放在腋窝中间,用手臂把温度计夹住。如腋下有汗要擦干。5分钟后取出体温表查看。

 (3)皮肤测温法:经皮测温一般选择颈部皮肤,在孩子熟睡时将口表发在脖子下面,紧贴皮肤,轻轻夹住,如有汗液要擦干,过5分钟检视体温。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用,但是准确度不高。

 (4)红外线耳温计:耳鼓与脑部的体温控制中心下丘脑具有同一血液供应来源,因此鼓膜可清晰、准确地反映体温的变化,但这种测温方式对耳道有一些要求,必须耳内无阻塞物或过多耳垢堆积才能测得准确温度。

 (5)笔式体温计:探头柔软,可以弯曲,不会因为宝宝的不合作而测温失败,也不会被打破,

 (6)头部温度贴:使用起来简单、方便,但有些宝宝并不喜欢你用手按住他的额头,碰上这样的宝宝,就很难测到体温。

测试位置

正确量体温

 宝宝发烧与否,妈妈千万不能以手或自己的额头去“感觉”,必须通过测量体温的工具去实地测量。一般人测量身体温度的方法有:口温、耳温、腋温、肛温等四种;但1岁以下的宝宝无法测量口温,所以改以背温替代。

 不论以哪一种方法来帮宝宝量体温,前提必须在宝宝安静的状态下进行才可测得正确的温度。因为宝宝刚哭完或刚喝牛奶马上量体温,所测得的温度较高,刚洗完澡则较低,必须休息15~30分钟之后再进行。

体温测量方法

 1.耳温

 使用工具 耳温枪。

 测温之前

 检查耳温枪的电池是否有电。检查宝宝耳朵内是否有太多耳屎,若有须先清除以免影响测量结果。

 测量步骤

 1. 打开耳温枪的电源。

 2. 固定宝宝,将宝宝的耳朵轻轻往下、往后略倾斜。(2岁以上则是将耳朵轻轻往上往后)

 3. 把耳温枪探测头插入宝宝耳道里面,轻按测温按钮。(通常会哔一声)

 4. 取出耳温枪观看结果。(荧幕显示数字即为所测量的温度)

 5. 耳温枪测得温度=宝宝当时体温(不需再加减温度)。

 2.腋温

 使用工具 一般温度计、酒精棉球。

 测温之前

 1. 用酒精棉球从温度计的末端往上擦拭一遍消毒。

 2. 将温度计用力甩一下,让水银指针回归到35℃以下。

 3. 检查宝宝腋下是否有流汗,若有要先擦干。

 测量步骤

 1. 将宝宝衣服稍作松解,以腋下能放入温度计为原则。

 2. 固定宝宝,把宝宝的手轻举,将温度计放到腋下中心点,手放下压住并夹紧5~10分钟。

 3. 取出温度计观看结果。(水银指针指到哪一刻度即为所测量的温度)

 4. 腋温所测温度 0.5℃=宝宝当时体温。

 3.背温

 使用工具 一般温度计、酒精棉球。

 测温之前

 1. 温度计检查工作同腋温。

 2. 检查宝宝背部是否有流汗,若有要先擦干。

测量步骤

 1. 将宝宝衣服稍作松解,以背后能放入温度计为原则。让宝宝平躺,将温度计放在宝宝衣服内背后,避开中间脊椎和二侧肩颊骨的地方(量其棕色脂肪的温度),压住5~10分钟。

 2. 取出温度计观看结果。(水银指针指到哪一刻度即为所测量的温度)

 3. 背温所测温度 0.5℃=宝宝当时体温。

 4. 背温适合熟睡中的宝宝测量。

 4.肛温

 使用工具 肛温温度计(肛表)、酒精棉球、凡士林。

 测温之前

 1. 温度计检查工作同腋温。

 2. 将肛温温度计的前端涂上凡士林(1岁以下涂1.5厘米长左右;2岁以上涂2.5厘米长左右)。

 测量步骤

 1. 让宝宝平躺,先脱掉宝宝的尿片,一只手固定宝宝双脚并抬高。

 2. 将涂有凡士林之肛温温度计插入宝宝肛门(约1~2厘米)。

 3. 压住让宝宝夹紧1~2分钟。

 4. 取出肛温温度计观看结果。(水银指针指到哪一刻度即为所测量的温度)

 5. 肛温所测温度=宝宝当时体温。

 6. 宝宝若有拉肚子情形不适合测量肛温。

就医停看听

 人吃五谷杂粮,生病在所难免,更何况对于外界病菌的抵抗力较弱的宝宝。建议妈妈除了以正常心面对宝宝生病外,也要明白一套完整的看病步骤。

 就医前

 针对发烧宝宝,建议妈妈可以先做点功课,以帮助诊断更有效率。

 1. 体温趋势记录。

 2. 其他症状说明。

 3. 若有肠胃不适,需观察便便状况。

 4. 若起疹子,需观察它的发展趋势(例如从何处开始、颜色、大小等)。

 就医后

 看过医生以后一定要确实遵照医生的照顾建议以及服用药物,宝宝才会尽快好转,千万别任意减药或停药。

 有时候医生也不是看一次就会好,以下情况是需要立刻回诊的喔!

 1. 持续发烧不退。

 2. 出现就医时的其他症状。

 3. 发抖。

 4. 皮肤出现不正常状态。

 5. 眼睛有变化(变红、发黄等)

如何确药到病除?

 我们都希望药到病除,所以用药须知也是每位家长必须留意的事情。以下是大家在就诊,以及领药、服药时要特别注意的事项。

 就诊时

 详实告诉您的医师或药师:有无药物过敏经验;家族有无特殊体质或遗传疾病。然后病人须遵照医师指示,在正确时间及正确期限内吃正确的药,且剂量要正确,同时要在医师指定的时间回医院检查。

 领药时

 当场仔细核对资料:病人的名字;药物的名称;药物的剂量;用药的时间(如一天3次、饭前、睡前、需要时使用等);使用的方法(如口服、肛门栓剂、外用药膏、针剂等)。

 服药时

 一般小孩和婴幼儿的退烧药剂型态有:口服锭剂(通常磨成粉状了)、口服水剂、肛门栓剂等三大类,服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:

 1. 意识不清或痉挛发作时不可使用经口投药的方式。

 2. 为婴儿授乳时,最好不要将药物放入牛奶中,以免日后婴儿讨厌喝牛奶,而且一旦牛奶没有喝完,便无法达到所应该服用的药量。

 3. 用汤匙、注射器、药杯服用时,应事先测定并确定其容量。

 DIY退烧法

 沐浴 体温若在38℃左右,或未达医嘱的服用退烧药时,妈妈可以用温水,以擦拭或淋浴的方式为宝宝降体温。但切勿使用酒精擦宝宝身体退热,酒精散热过快,宝宝会发抖甚至抽蓄,恐有危险。

 睡冰枕 宝宝发烧需要多休息,可以准备儿童专用的冰枕,在包裹毛巾之后给宝宝当枕头睡。除了阅读使用说明,还要知道冰枕不要直接接触到宝宝的颈部以下,以及使用中是否有嗜、昏睡的情况发生。

 使用退热商品 若是轻微的发烧或已有服用医师退烧药,在二次用药之间仍想退热亦可使用市售退热贴等,但使用之前最好先询问医师。通过皮肤吸收,确实可达退热效果,但因受使用面积限制,建议辅助使用。

宝宝发烧的原因有哪些?

 非疾病性的

 1.运动过度,暂时的体温提高。

 2.预防针注射后的短暂发烧。

 3.婴幼儿包裹衣物过多,体热无法散去。

 4.刚喝过温热的水(测量口温)。

 5.刚洗完热水澡。

 假性发烧

 1. 估测错误所致:如以大人的手掌或额头去触摸宝宝的身体或额头,来感觉其温度。

 2.温度计使用方法错误

 3.测温仪器故障

 疾病性的

 发烧只是“症状”不是病

 幼儿发烧时,即便是体温很高,但如果宝宝体力和精神都很不错的话,那就无须太过担心,比如说只是出现了一般的感冒症状(咳嗽、流鼻涕),那么通常情况下去一般的儿科门诊就医即可,若是幼儿出现高烧不退,同时还合并有意识不清、严重呕吐、活动力很差等症状时,那就可能是比较严重的病症,请马上就医,必要时应挂急诊。

 既然发烧不可忽视,那么首先就得确定宝宝是否发烧了,在此,李清瑜医师告诉我们,幼儿的正常体温在36~37℃之间,当幼儿的耳温或者肛温超过38℃时,就应视为有发烧现象。

 不过,有时一些外在因素也可能引起幼儿体温的上升,比如刚洗完澡、刚喝完奶、周围环境太热等等,所以,在幼儿体温升高的时候,首先要排查一下,看是否是因为上述偶然因素导致的体温上升。

 发烧本身不是病,它代表着身体对抗外来病原体侵袭所出现的正常反应,因此,一定要找出发烧的根本原因才行,并不需要对“发烧”本身过于担心,有些家长担心发烧会伤害到宝宝的大脑,事实上,除非是长时间高烧超过42℃或者是得了脑炎、脑膜炎,那样才会导致脑细胞受损,否则的话发烧只是一种“症状”而已,不会因此烧坏宝宝的小脑瓜的。

 发烧原因何其多

 为什么幼儿容易发烧呢?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系统发布还不成熟,再加上身体的抵抗力比较差,受到感染的几率比较高,所以常会有发烧的情形出现。

 造成幼儿发烧的原因非常多,通常是受到了病毒或细菌的感染,最常见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,另外,其他部位的感染如玫瑰疹也有可能引起发烧症状,而在进行预防接种的时候,也有些小朋友会出现轻微的发烧症状。

 对于一般的发烧症状,只要找出病因加以治疗并辅以适当的休息,那么发烧的频率和体温通常就会明显改善,但是退烧终究需要一个过程,所以一般的发烧症状也会持续上3天左右,而且可能会出现体温时高时低的情况,不过只要病情在好转就没关系,不必太过焦虑,只要记得按时给孩子服药即可。

 同时,李清瑜医师还提醒广大家长,对于那些长期性的发烧,比如发烧时间超过1周甚至更长时间,或者是原因不明的发烧,则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,应先就医检查,以确认发烧是否是因为结核病菌感染、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等原因所引起。

如何正确使用退烧药

 鉴于幼儿发烧的情况时有发生,因此现在很多家庭都备有常用的退烧药,不过用药可是有讲究的哦,针对特殊疾病引起的发烧,用药则必须得到专业医师的指导。此外,当3个月以下的幼儿出现发烧症状时,家长切勿自行使用退烧药,请立即就医检查,如果是3个月以上的幼儿出现紧急发烧而又无法马上就医,那么可暂时使用常用的退烧药。 在服用口服退烧药约1小时之后,发烧症状就会出现缓解,如果是肛门栓剂的退烧药,那么发烧症状在半小时后就可得到缓解,所以,不能因为没有马上看到退烧而在短时间内频繁地使用退烧药,否则有可能造成药效过重和退烧过度,不论是什么种类的退烧药,其间隔使用的时间至少要在6小时以上。

 发热病因速查

 发烧 咳喘 常见小儿支气管炎、喘息性支气管炎等。

 发烧 腹痛 常见于小儿急腹症、胃肠道炎症。

 发烧 呕吐 常见于中枢神经系感染、消化系疾病等。

 宝宝发烧不超过38.5℃的处理措施

 发烧也有好处

 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重要的防御反应。

 炎症引起发热时血管扩张,血液加快,局部和全身新陈代谢加强;肝脏解毒能力增强可以抑制致病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;血液中的白细胞和其他淋巴细胞消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提高,可以促使炎症消退。

 因而,对于38摄氏度以下的发热,不必匆匆降温退热。见烧就退,可能掩盖病情,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。

宝宝发热的物理降温方法

 1.35%酒精擦浴:用小毛巾从宝宝颈部开始擦拭,从上往下拍擦。

 2..温水洗澡:水温调节在27~37摄氏度。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。

 3..热水泡脚: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不适。宝宝发烧时泡脚的另一妙处在于能帮助降温。

 4.冰袋冷敷:如果觉得冰块太冰的话,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就取出,包上毛巾给宝宝冷敷。

 5.冰枕: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枕着,既舒服效果又好。

如果宝宝发烧超过38.5℃

 小儿发烧怎么办,该吃什么药?

 摸摸滚烫的小额头,眼看就要烧到39℃了,正准备给孩子用药退烧,却发现药箱中竟有3~4种退烧药,很多家长给患儿喂药时,常常是药摆了一桌子,就是不知道该吃哪一种。

 对此,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周忠蜀的建议是,孩子发烧不超过38.5℃,建议只用物理降温,但如超过38.5℃或孩子有惊厥史,要及时用退烧药。父母最好选用对乙酰氨基酚(百服宁、泰诺林等)、布洛芬(美林等)这两款儿科医生使用最广,临床安全性较高的药物。

 这两类退烧药虽属两种不同类型,但作用都是解热镇痛。服用时,需注意两者剂型的差别:对乙酰氨基酚类的百服宁、泰诺林等有滴剂、口服液、咀嚼片三种剂型;布洛芬类的美林,对儿童只有滴剂和口服液两种剂型。1岁之前的婴儿,最好用滴剂,因为滴剂药物浓度小、刺激性小。

 在滴剂的用量上则要按体重选择。一般6~11个月的婴儿,对应体重为5.5~8公斤,用1滴管的退烧药。12~23个月的婴儿,体重在8.1~12公斤左右,吃1.5滴管。

 2岁以上孩子,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烧药。再大一点的孩子可用片剂,这种像饼干一样的水果味咀嚼片,孩子不会拒绝服用。此外,阿司匹林、扑热息痛等退烧药,对患儿刺激性和副反应较大,吲哚美辛(消炎痛)类药,对胃部刺激较大,不建议使用。

 用药过程中,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服用一类退烧药的时间别太长,发烧超过两天最好换用另一类药。服用泰诺林和百服宁,一天不能超过4次,每次间隔最少4小时。

 两种退烧药的商品剂型

 对乙酰氨基酚类的百服宁、泰诺林等有滴剂、口服液、咀嚼片三种剂型;

 布洛芬类的美林,对儿童有滴剂和口服液两种。

 按宝宝年龄选择退烧药

 1岁之前的婴儿,最好用滴剂,因为滴剂药物浓度小、刺激性小。

 2岁以上孩子,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烧药。

 再大一点的孩子可用片剂,这种像饼干一样的水果味咀嚼片,孩子不会拒绝服用。

高热宝宝的危急处理

 小儿高热的预防

 1.衣着要凉爽,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。

 2.居室空气要流通,必要时用电扇来回吹风,千万不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。 

 3.鼓励饮水,保持口舌滋润,小便通畅。

 4.注意营养,不要随意忌口,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点水果,尤其西瓜,既能补充水分、糖分和维生素,又有清热的功效,此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。

 5.在小儿高热时要注意及时清洁口腔,最好在每次进食后用盐水漱口。

 紧急应对高热惊厥

 Step1 保持宝宝呼吸通畅

 Step2 控制惊厥:捏、按压宝宝的人中、合谷、内关等穴位两三分钟

 Step3 降低体温:物理降温加退热药、镇静药。

 小儿高热惊厥的预后如何

 一般来说,大多数预后是好的,不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。但有一部分患儿(约5%-15%)可后遗智力低下、癫痫、行为异常等神经功能障碍。

新生儿相关的还有

最新文章

爸妈工具

关于我们| 版权信息| 免责声明| 网站地图| 联系我们| 友情链接
版权所有 ©豆豆网 Copyright ©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7012079号
郑重申明: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.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
本站部分信息来源网络如有侵犯您版权等信息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并处理。